|
回收物资 |
|
|
|
|
|
|
|
联系我们 |
|
|
|
|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内容 |
|
致返乡回城的你:春运是一代人的记忆,故乡终将消逝 |
|
发布时间:2019-2-13 14:41:31 |
|
想必手机前阅读本篇文章的你,已然走进工作岗位,或许你也是众多返乡回城大军中的一员、刚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春运。
可静下心来略加思索,你或许不得不承认:春运必将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曾经的故乡终将消逝,现在的他乡会渐渐的变成新的故乡。
1
反向春运
到了春节假期,有一拨人从农村赶往城市聚集、过年,这跟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在城市打工的人回到农村老家过年的春运路线正好相反,也因此被称为反向春运,这是近两年新出现的现象、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近两年出现的人口由农村往城市迁徙的“反向春运”,渐成新趋势
反向春运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赶往城市是为了跟在城里工作的子女相聚、换一种过年的方式。
不曾想到的是,今年我家居然也成了反向春运的一员。我年前回家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这座城市,就是想改变下数十年“放炮/拜年/走亲戚”一成不变的过年方式,换一种城里过年的新活法、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父母一辈子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农村度过,即使来到城市也是走马观灯、浮光掠影的看个表面热闹——人群嘈杂小店遍布的火车站、大同小异毫无特色的市政公园、高楼林立车流穿梭的街道……他们没有深入观察、体验过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刚好可以趁着春节长假可多住些日子,感受下城市和农村的异同。
处于不同的生活阶层,对城市的感受当然不一样,但只要居住在哪怕再一般的小区,其感受就相差不大:有暖气的房间干净无灰温暖如春、坐在屋里动动手指就能通过手机点餐、网上买东西即使家里没人也可以通过快递柜接收……相比农村,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便利,估计这也是众多年轻人喜爱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在过往人的心目中,一到春节假期,大城市就成了空城——人少、车少、店铺关门、生活不便,文化娱乐匮乏、假期没有去处,反不如农村/小县城的年味热闹和人情世故。也许以前如此,现在却正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各大Shopping Mall的建造开业,以及游乐场的开发运营和各大景区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活动。
初一,我们逛商城、看电影、并在商城里的美食街吃饭,嗯……人满为患;
初三,我们在市郊的一个游乐园里看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等民俗表演,嗯……熙熙攘攘;
初五,我们到临近城市的一个景区里赏灯笼/看灯盏,嗯……擦肩接踵。
相比农村,在城市过年似乎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热闹、文化娱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反向春运的背后,是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深刻变化——由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向社会内需的消费者转变。以前乡村人到城市,入工厂/进工地是为了生产,每到春节就返回家乡,所以产生了春运;现在乡村人到城市,逛商城/游公园是为了消费,每到春节就有一拨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所以产生了反向春运。
这背后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2
春运大潮
春运,即春节期间的道路运输,是中国大陆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人口迁徙现象,以春节为时间节点,前后延续40天左右。
据说,“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那时候,对人员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流动的限制开始放宽,一小拨农村闲置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与此同时,随着高考的全面恢复,更多的农村子弟也可凭借读书的机会进城。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不仅意味着假期,更象征着合家团圆,所以无论路途多远,大家总会在春节回家相聚,于是也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周期性出现的人口大迁徙。
春运的发展演变,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城镇化/城市化的变迁。
80年代的春运以省域、尤其是市域/县域为主,农村人的迁徙自由稍微放宽后,他们主要去离家更近的县城/低级市/省城务工;
90年代中国制造业开始发力,并逐渐发展为世界工厂,而这些厂子则主要分布在广东/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工厂的工人则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农村,此时的春运就以跨省流动为主了;
2008年后,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内陆/东南亚等国转移,于此同时,我国内需开始发力,在大城市从事服务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北上广深及以省城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城市开始成为吸纳人口的主要接纳地,春运的路线图也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流动变为由各中心城市向其周边的中小城市/农村流动。
▲春运地图显示,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人口主要迁出地,而腾讯地图/腾讯位置服务发布的报告,2019年春节“空城”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都为区域中心城市
199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25.84%,而到了2018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9.58%,增幅为34%。可同样的历程,英国用了110年、德国用了90年、而我国只用了30年。
是的,这是波澜壮阔的三十年、是快速城镇化的三十年、是大城市化的三十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流入城市、并定居在城市,最终成为城里人。
春节回家团圆的一大原因是父母健在,顺带着走亲访友、兄弟姐妹相见来往。可当大多数人成为城里人,再随着上一辈的老去,农村和城市的亲戚又生活在两个没有交集的圈子里,也就没有回乡过年的共识基础,那时也将没有如今气势磅礴的春运了。
春运必将成为一两代人的集体记忆,是中国经济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市民社会变迁的特有历史现象,并随着这种变迁而烟消云散。
曾经熟悉的农村故乡将成为陌生的他乡,而自己工作生活的陌生他乡也将成为自己及下一代的故乡。
他乡成故乡
三四十年间,一批又一批的人揣着录取通知书、打工介绍信、进货做生意的本金、参军入伍的证明走出农村故乡,向大城市进发、向外面的世界闯荡,开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而每到春节假期,这批外出的游子再从全国各地如潮水一般的涌回各自的乡村老家,并周期性的制造为期40天的人口迁徙潮。
可当上一代离世也就没有探亲一说,下一代因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还会每年再相聚一次吗?不会的、最起码不会每年相聚。
一位作家针对春运和乡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总觉得春运这个东西,会慢慢减缓,随着老一辈得去世,过去进城那一代人,开始在城里面落下根来,你就失去了家乡。
或者说,你身所在、你平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就是你的故乡。
而这正真切的发生在我的身上。
每到春节,我基本都会回自己的家乡或爱人的家乡,还不曾把自己工作生活的这座城市当作故乡,同事/朋友相聚时还会时不时的彼此问下是哪里人。
可当问我的孩子是哪里人时,他既不说是我所在家乡的人,也不说是爱人所在家乡的人,而说就是这个城市的人——他在这个城市出生、在这个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交友,他的人生成长经历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他的家乡当然是这座城市!
当我和爱人的父母老去,我们就不必每年春节回乡探亲,而我们的孩子又与家乡同代亲友的孩子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的人生经历(上学/生活/玩耍等),关系就会疏远、亲情就会淡漠、共同话题也会少之又少,他们当然不会为了春节团圆而千里迢迢的返乡相聚。
定居城市的下一代,会把自身所在的那座城当作自己的故乡——而这却是父辈们的陌生他乡;仍在乡村/小城镇的下一代,或许会重复叔舅姑姨那一辈的进城定居路,把自己的陌生他乡变成下下一代的熟悉故乡。
对于返乡回城的你来说,故乡正在凋零、并终将消逝,只能成为你人生长河中的一段记忆,这是大时代下小人物身不由己的命运,你只能顺势追随、而不能逆流抗拒。你唯有努力奋进,方能扎根在这座你曾经奉献过青春韶华的城市。
祝你好运!
|
|
|
|
【关闭本页】【返回页顶】 |
|
|
|
|